个人学习电脑知识

个人学习电脑知识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心理学》离线考核试题及答案
2024-04-18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学心理学》离线考核试题及答案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案: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  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案:(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4.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

答案:(1)讨论的议题要明确。由教师提供一个要讨论的议题,通常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本身要明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且有言可发的。讨论进行中要始终围绕着这一议题进行,要防止谈论与此议题无关的话题。  (2)讨论前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讨论的议题确定后,教师要在讨论前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议题,并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作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  (3)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讨论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与讲授法相比,教师在讨论中应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教师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权威的正误判断,也不一定非得将讨论引向一个预先确定的结论。在讨论中,教师经常要做的事情是鼓励,邀请学生大胆发言,参加讨论,将学生的发言要点记录在黑板上但不评论、要求学生进一步论证或澄清自己的观点,指出学生发言的相同论点以及不同点,总结已经取得的进步。  (4)讨论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当学生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做一个小结。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看法;要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通,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能强求学生接受。

5.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

答案:错误。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学习的实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并逐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即所谓的个体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步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从而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极及其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个体的社会化,既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也是人的学习过程。  第二,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人类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同时也在自身的实践中积累个体的经验。其中,人对社会历史经验的学习,在人的学习中占居着重要地位,个体的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相比,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第三,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对语言的掌握,扩大了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能使人通过学习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把人类的社会历史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  第四,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人的意识在人的学习中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能动性是意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人的学习活动中就是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去学习各种知识经验,并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内在力量。总之,人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6.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没有什么不同。

答案:错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在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1)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地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去理解那些用已经组织好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即学习这一特殊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是一种高度了的社会行为。  (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7.桑代克学习理论与完型派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桑代克学习理论与完型派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  第一,都是用动物做的学习实验;都抹杀了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带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第二,学习理论提出的年代都较早(1898与1913),对学习的本质及过程的揭示都较简单。  桑代克学习理论与完型派学习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理论提出的实验依据不同桑代克是用小鸡、鱼、猫、狗等低等动物做的实验;完型派是用黑猩猩这一高等动物做的实验。  第二,学习理论的观点不同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并提出了学习的规律,是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完型派认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顿悟实现的,但没有进一步提出学习的规律,理论不够完整。  第三,理论提出的背景不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在美国提出的,受到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完型派的学习理论是在德国提出的,受到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不同桑代克的学习联络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对推动学习理论本身的发展,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完型派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弥补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之缺陷,但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不如桑代克。

8.论述遗忘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如何。

答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研究结果表明遗忘并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是在记忆以后过了很久才开始的。事实是学习之后遗忘立即就开始了,而且如艾宾浩斯所说的:“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可见,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程度。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  (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